教室灯
0731-84800016

教室“变身”品牌专卖店 上企业培训课可换学分(图)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4-10-20 分类: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深职院”)与百丽国际公司合作的“百丽国际店长班”揭牌。双方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5位来自企业的高管将走进学校,为他们层层选拔的41名“店长班”学员讲授企业文化、终端销售等4门课程,而这些企业课程还将置换学生的专业课程学分。“校企订单式培养”从简单的企业进学校做讲座、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发展到更深层次。

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越来越多元化

  近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下简称“深职院”)与百丽国际公司合作的“百丽国际店长班”揭牌。双方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5位来自企业的高管将走进学校,为他们层层选拔的41名“店长班”学员讲授企业文化、终端销售等4门课程,而这些企业课程还将置换学生的专业课程学分。“校企订单式培养”从简单的企业进学校做讲座、学生到企业社会实践发展到更深层次。

  相关专家分析,在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跟企业及市场需求有差异,以及企业对人才专业性、团队合作能力、文化价值认同等关注度提高的情况下,校企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是一种大趋势,也会越来越“热”,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成为主流。专家还提醒,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方应把握“度”,坚守高等教育的特点,注重学生的长期综合发展,莫一味迁就企业,本末倒置地将学校变成企业的岗前培训地。

  企业课程置换学生专业课程学分

  走进深职院实训楼310B室,俨然一家正规的品牌专卖店,室内整齐陈列着不同款式的运动服、运动鞋,工作人员微笑、贴心地服务着……

  这里是深职院与百丽国际有限公司共建的人才培养基地,从200名报名面试学生中脱颖而出的41名优秀学生将在精心布置的“专卖店”开始他们有点特殊的学习生活。他们是深职院的学生,他们也是百丽国际店长班的学员。

  据了解,以校内百丽专卖店为依托,以“校企订单班”为载体,深职院与百丽国际有限公司深化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零售精英队伍。

  与之前的“校企订单班”不同,这次的校企合作则更为深入。记者了解到,百丽将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要求,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相应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有企业文化、终端销售实务、管理与沟通技术、店铺营运管理4门课程,共15个学分,这些学分完全替代学生所在专业大三的15个专门化课程组学分。

  除了双方协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外,双方还协同组建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和高效的管理团队。深职院共派出4名骨干老师,分别作为4门课程辅讲,企业则根据教学模块的需求,派出15名具有培训和实战经验的管理人员组成讲师团为学生授课。“店长班”有2名班主任,学校、企业各出一人。

  据介绍,“店长班”实行优胜劣汰。企业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并考核,对违反校纪校规以及本学期学习成绩二门以上功课不及格的学生实行淘汰。对于顺利完成企业15个学分的学生,经过企业考核且学生认可,便可进入企业进行店长岗位的顶岗实习,并会获得由百丽国际颁发的店长班培训证书。为期6个月的实习期结束后,若通过企业考核,店长班的学生则正式成为店长。

  深职院教务处处长罗钢表示,学校引用企业制定的课程来置换原先的专业课程,在集中授课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化和个性化的迎合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企业也可以近距离观察考量学生的能力,当发现合适的人选时重点观察培养。“订单式”人才培养目前在学校的合作形式上比较多样化,合作程度也存在差异,但像与百丽的这种合作培养模式,属于比较高层次的订单式培养,尚属学校首次探索。

  企业对人才专业性关注度提高

  记者了解到,校企合作“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新鲜,但与原来的企业到学校做讲座、授课,学生利用假期期间到企业实践学习这些简单的模式相比,如今的“订单式”培养模式更加深度化,数量上似乎也呈现增长趋势。

  对于这背后的原因,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副处长孙从争分析称,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常导致学用脱节。“所以学校光有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设置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就是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把工厂引进学校,把课堂开进工厂,将理论与实际操作重新结合,从而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

  孙从争表示,对于“订单班”,很多学校已经从浅层次的探索进入更深层次,一些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环节上,已经全方位的参与进来。通过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训培养,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建立面向市场的教学模式。

  为什么企业热衷于走进学校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对此,孙从争认为,首先因为企业比较缺技能方面的人才,可以进行人才储备,解决用人需求,而学校也可以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其次,“校企合作”由于引入了社会企业的各种活性元素,将学生送到企业接受实际岗位锻炼,将课堂搬到了企业一线上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提前感受到企业的文化氛围,并且通过日常学习和实践就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按企业需求而塑造出的学生能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更称企业心意。

  再者,日常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订单式”教学则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战训练。将专业技能训练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的开放式办学,更能发挥职业技术院校服务社会的作用,为学生零距离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并能马上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事实上是为企业节约了培训成本。企业本身能从中受益,因而合作前景比较光明,以后的合作范围应扩大到低端企业。这样企业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虽然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这几年“热”了起来,但跟庞大的企业数字相比,愿意去做这项工作的企业仍然只是很小一部分。对此,孙从争认为,校企合作模式本身对企业的规模就有一定限制,虽然中小企业可能也有这个想法,但其接纳学生能力有限,在岗前培训方面也很难操作。所以校企合作只能盯准那些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很多学校反映,校方对于开展‘校企合作’模式的积极性很高,然而找到合适的企业却并不容易。其实这种苦恼是双向的,很多大型企业也对一些学校的办学能力存在怀疑,觉得部分学校还达不到合作标准。”

  深职院教务处处长罗钢则认为,“订单式”培养是把岗前培训和学校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前移,正显示了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性、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对企业文化价值认同的关注度在提高。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不具备这个实力也欠缺这种意识。

  孙从争表示,培养社会人才是每个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然而大多数企业都并不愿承担这个责任。在德国,企业有义务接纳在校生并为其提供岗前培训,实行“双元制”的教学模式。现在很多省份都在积极推动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尽快在中国本土化。

  订单式培养会不会成为主流?

  对于“校企订单班”培养模式,罗钢认为,未来会存在不同形式的发展。“订单班”的出现等于反面说明目前的教育模式存在问题。这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以及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符合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有关。企业需要提前介入以降低其用人成本和培训成本,所以这是一种大趋势,但这不可能成为主流。“因为有些学生不参加‘订单班’培训同样很优秀。将企业的招聘范围局限在‘订单班’学员的范围内,必定会制约企业在人才选择上的空间。”

  罗钢表示,高等教育与企业两者间的关注点存在差异,职业教育侧重对学生中长期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订单班”关注的则是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订单班’虽然有岗前培训的性质在里面,但它并不完全等同于企业的岗前培训。”罗钢强调,在合作中,企业不宜介入教学太深,其中的程度必须拿捏好。学校需要与企业合作,但合作的程度、范围必须考虑学校的定位问题,以及学生的需求问题。在强调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中长期发展也不能忽视,否则就成了舍本逐末。

  “如果学校一味迁就企业,跟在企业后面跑,这很危险。”罗钢提醒,学校要保持清醒的认识,既要考虑到跟社会对接,更不能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我们不是短期的岗前培训基地,失去理性的结果是学生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挑战,出现反复跳槽、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学校应本着以诚为本、注重学生的中长期发展,应把眼光放长远。”

  罗钢认为,高等教育要有自己的视角、目标。校企之间可以有分工、有合作,但是学校必须坚持自己的主阵地,应是有空间的合作,院校应该学习企业的精华而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这样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观。他表示,“订单班”模式本身的价值是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而不应局限在“订单班”本身,它的启示在于改变学校的授课模式、课程观以及课程设置的新思维,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教学改革有比较好的探索意义。

  而孙从争分析,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一步应更多领域、多层次、立体式地开展,辐射面也应该更广。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对接,不应只有行业的龙头企业拥有与学校对话的权利。院方还应该和同行业的众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企业的在职职工也应被吸纳进“校企合作”机制里来,让他们返校进行回笼深造。技工教育应依托产业、服务产业,产业在受益后也不忘反哺技工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只有广泛依托产业需求来设计,才能使其有准确的定位和描述。”

×
公众号二维码